每次的量測結果為何不見得一模一樣?



我買了一台體組成計自己在家裡使用,一天重複量測了好幾次,結果每一次的結果都不太一樣,是不是產品有問題?照理說是不是應該要一模一樣才對?
 
所有產品都有一定的合理誤差值 !
量測產品的「準確度等級」大約可以這麼理解,如果有一台體重計其誤差值為±1%,由一位100 kg的人進行秤重,預期的重量當然是顯示100 kg,但是以合理誤差值而言,99-101 kg的顯示結果都屬於合理誤差範圍!(如果其誤差值是±2%,那麼浮動的範圍就會更大,預期顯示數值在98-102 kg都是合理範圍)意即此產品是可以通過品質檢驗後上市販售。
 
我們再舉第二個例子,如果使用者是一位「真實」體重65.30 kg的人,連續三次量測體重的結果是65.30 kg、65.05 kg、65.55 kg,最低的65.05和最高的65.55和「真實」的65.30各差0.25 kg。這個量測結果的誤差範圍大約是±0.4%。
 
然而這樣夠準確嗎?依據使用場合與目的會有所不同!
 
如果是在醫院使用的體重計,其體重會用來決定麻醉藥等藥物的劑量,因此會使用更精準的產品,意即單次測量誤差微小的醫療級體重計;然而如果是消費性商品,因結構與用料的不同,其誤差值通常會在±1%或更寬鬆,以符合批量生產的要求!
 
如何取得更精準的體重測量結果?
俗話說一分錢一分貨,在大賣場花幾百塊買一台體重計,它的表現和專業的醫療體重計肯定大不相同。但除了買比較高規格的產品之外,是不是有什麼方式能讓家裡既有的體重計所量測的結果更穩定準確呢?
 
有的!舉例來說,如果產品放在地毯上,可能會影響體重量測(所以請務必放在硬的地板上)。
如果是使用有把手的產品(例如U310攜帶式人體組成分析儀),開機時有自動校正機制,然而如果手把未完全歸位,那麼下次開機時,手把的重量可能就會造成微小的體重量測差異!
 
簡單來說,使用前稍微多花一些心思,盡可能遵照標準量測SOP,可以使量測的結果更可靠!
 
體組成的測量結果也會自然浮動嗎?
人體的電阻抗與血壓一樣,都是隨時在改變的!
體組成測量比體重計更加複雜,除了體重之外,也運用了身高、性別、年齡、生物電阻抗等參數去計算量測結果。凡是量測相關的項目都需要考量到量測誤差,電阻抗也一樣!一般來說,專業BIA體組成分析儀的電阻抗精準度為±1~2%左右,然而即使儀器量測到的阻抗是100%準確的,體組成結果一樣有可能會有些微浮動,這是為什麼呢?

來源:Y Oshima, T Shiga. Within-day variability of whole-body and segmental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in a standing posi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6) 60, 938-941).
 
研究指出,阻抗在不同時間點量測的結果不同,尤其是腿部和手部,早上和晚上變化特別明顯。如果是全身式八點式的的量測將會減少量測誤差,不過結果還是會有正常的浮動,不會一模一樣!因為人體的水份是隨時在變化。
假設說一個人的體脂肪量測結果是18.6%、18.9%與19.2%,相差最大0.6%,我們可以說其重複性很高!
 
如何排除或減少「暫時性的」阻抗變化對結果的影響,只反映出「真正」體組成改變所造成的阻抗變化,這就是專業的體組成測量技術的展現!
 
每次量測結果幾乎一模一樣就是好的嗎?
假設我今天使用某牌的體組成分析儀,價格非常親民但每次量測的體脂肪%幾乎一模一樣,這代表產品非常準確,物超所值嗎?
 
當然不是不可能,不過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這台產品最主要的參數是體重/身高(BMI),幾乎沒有用到電阻抗。如果體重變化不大,那麼它所計算的體脂肪自然也沒什麼變化!(因為人體的電阻抗是隨時在改變,真正的生物阻抗分析結果也會跟著反映微小的變化)這也代表這台產品或許無法反映真正的體組成變化,體重增加了就會說脂肪變多了,體重減少了就會說脂肪減少了。
 
如何讓您的體組成的測量更準確更穩定 ?
人體的電阻抗雖然會自然變化,但作為使用者,我們是否有方法減少浮動,讓結果更加穩定準確?可以的!原則上盡可能每次使用都遵照建議SOP,會使得量測結果更穩定並且更具有參考性:
 
(1) 量測前要脫鞋脫襪
(2) 輸入正確的個人參數(身高、年齡與性別)
(3) 盡量在相同的時間量測
(4) 量測前先上廁所
(5) 量測前不進行激烈運動
(6) 量測前2小時不要進食
(7) 量測環境不要過熱或過冷
(8) 手腳如有乾燥情況,以濕紙巾擦拭手腳後再進行測量

更多資訊可參考文章
 
體組成分析儀是方便且快速的工具,協助我們評估身體的狀態!除了產品和規格外,量測前盡量遵守量測SOP,能增加量測結果的穩定度和準確度,讓結果更有參考性!
Top